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五行与星象学分析

2020/09/16

声明:我不能给任何医疗建议,请不要将本文的任何内容作为实际治疗的指导;这篇文章只基于理论,如果需要请从医生那里寻求帮助。)

The greatest enemy of knowledge is not ignorance; it is 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
知识最大的敌人并不是无知,而是自以为是的错觉。
– 史蒂芬霍金

自2019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已在全球引起恐慌,感染和死亡人数一直在上升,各国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我们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或疫苗,且病毒变异给基于基因序列的疫苗开发增加了更多的未知因素。实际上,病毒在地球上的历史并不比人类短,在现代病毒学问世之前,各个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在与病毒作斗争,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我们是否可以学习并从中获得启发,以对抗新冠病毒?

我注意到,古中国人们用来纪年的天干地支结合五运六气,形成了一套预测致病性气候变化的系统,在此系统的基础上,古人更是建立了一套改善身体以防止病毒感染的理论。有证据证明古时的观点与现代医学可以很好地吻合,要了解该系统,我们首先了一个听起来很熟悉的概念:时间

A year is the orbital period of the Earth moving in its orbit around the Sun. Due to the Earth’s axial tilt, the course of a year sees the passing of the seasons, marked by change in weather, the hours of daylight, and, consequently, vegetation and soil fertility. In temperate and subpolar regions around the planet, four seasons are generally recognized: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several geographical sectors do not present defined seasons; but in the seasonal tropics, the annual wet and dry seasons are recognized and tracked.
(一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周期。由于地球的轴向倾斜,一年的过程会经历季节的变化,其特征是天气,日照时间的变化以及植被和土壤的肥力。在地球周围的温带和亚极地区,通常公认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几个地理区域没有规定的季节。但是在季节性热带地区,可以识别和跟踪每年的湿季和干季。)
– 维基百科

按照上面的描述,“时间”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中国古代有一个时间系统,该系统从天气的角度指导人类日常生活,所包含的领域方方面面,从农业到政权更替,再到身体疾病。该系统的基础是五行学说与天干地支的循环,这两个概念是我们以传统观点研究病毒的关键。

五行学说

许多中国人都知道五行,它包含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是古人眼里对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的朴素认识,类似于我们在学校中学到的元素周期表。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有一定的转化方式:化学反应是指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分子的过程,而五行元素之间具有相生和相克的规律,这种规律如下图所示:

五行生克

上图里的生克规律是基于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观察,举例来说,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一场雨,土壤吸收了雨水,太阳出来后,植物开始生长。

这其中包含了土克水而水生木。

大火将农作物烧成灰烬,我们用水扑灭大火。

这其中包含了水克火,火生土。当然,每种元素参与的比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假设我们试图用一碗水去扑灭一场森林大火,那显然是行不通的,并且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从化学角度讲,因为每个水分子包含一个氧和两个氢原子,当着火时,它们分裂并形成单独的氢和氧,两者都会加剧火势。由于五行元素的抽象性,它也被用来描述各种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例如人体器官,请参见附录对此有更多说明。

在气候方面,五行理论可以为天气和气候变化提供指导,其详细程度可用于判断环境是否会影响人的健康,这里就要涉及另外两个理论:天干地支和五运六气。

天干和地支分别是两组不同的符号,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以木星的轨道划分成十二个部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年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第一年甲子,第二年乙丑,一只持续到两组最后一个符号,即癸亥,之后又从甲子开始。对于天干地支,维基百科的解释是:

由两者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称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
古代中国用以记录年、月、日、时。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地区也曾跟随古代中国,使用干支来记录时间。

每一年都有相对应的天干地支,而五运六气对应的气候特征,将一年划分为五个对应五行的季节(五运),同时每年有风、热、火、湿、燥、寒这六种气候因素(六气),气和运各自又分主与客,主运和主气每年固定,同时有年年不同的客运与客气,来描述季节之外的气候变化。

如果说天干地支是用于测量时间的古老计时系统,那么五运六气就是此时间系统之上的古老“季节”。它与我们现在知道的四季有何不同?我们知道,在地球上四季分明的地方,夏天热,冬天冷,秋天凉爽,但你是否注意到某些年的冬天比其他年的冬天更冷?夏天在某些年来的早,某些年又来的稍晚?有时夏天雨水少,少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干旱,有时却有大量的雨水而引发洪水?实际上,每年的气候在很多方面都是独特的,不能简单地用四个季节来概述,古代中国人使用的气候系统基于五行,描述了每年的细微差别,这种系统即“五运六气”。这里不做深入的解释,如果感兴趣,可自行搜索相关资料。

方法为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以干支系统进行演绎,总结人在宇宙中的生理、病理变化。运气学说为一综合学科,其范围涵盖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属于医学气象学和时间医学的范畴。 – 维基百科

古人认为,自然的变化,例如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候鸟,雪,雷声,河水冻结等,都反映了五种元素转化的过程,然后在现实中表现出一种或几种气候特征(风,火,热,湿,燥和寒)。现代科学也认为,天气或气候会影响人体,这或多或少与传统思想相吻合。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需要知道现代和传统思维都认为极端天气或气候会造成危害(即影响人体):如果气候正常,则人体中的“六气”平衡,当气候异常时,体内的平衡也会紊乱。

“六气”的不平衡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因为该疾病在一年中倾向于某些发病机理,例如潮湿,因此某些类型的疾病有较高的发病机会发作。运用每种气产生的时间和影响,我们可以推断出疾病的发生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总结来说:

  1. 古代中国人总结了大自然的六种属性(六气):风,火,热,湿,燥和寒。
  2. 由于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万物都具有一种或多种自然属性。
  3. 一个身体中,每种气的权重是不同的,并且也可能随着时间而变化。
  4. 不同的气可以相互制约,例如寒与热,湿与燥。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能找出对新冠病毒有支持作用的气,我们可能可以从与之相反的气中获得一些线索来治愈病毒。

古人追求的养生目标是通过饮食和日常活动来让自己身体里的气达到平衡。到目前为止,本文提到的许多东西听起来像是迷信,但实际上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一直存在,只是我们没有注意:你可能听说过生姜本质上是温热的,对身体有过多“冷”的人有正面作用;炖鱼或猪肉的时候通常不仅有生姜,而且还有八角茴香,这是因为鱼和猪肉具有“冷”的性质,尤其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多有“湿”的特性,身体偏“寒”或者“热”不足的人吃海鲜会拉肚子。姜和八角茴香的组合可以平衡这两种气;肉桂广泛被用于不同类型的食品和饮料中,也具有“温暖”的作用,西方医学发现其在治疗消化功能不全方面的价值,一项研究表明,肉桂的提取物可用于治疗与年龄有关的炎症,比如风湿性关节炎[1];西方越来越多地使用这种香料来治疗高血糖[2],传统的解释是其“温”的因素平衡了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寒”从而使得消化系统恢复正常,肠胃正常蠕动。

你可能会想,这不全是中药吗?不完全是,我们不是在谈论西药或中药,而是专注于自然界里更广泛的气候性因素。例如,“寒”并不是中药或西药的特定术语,它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自然属性。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寒冷会使液体变得更粘稠,因此认为寒冷是导致血液循环不良或阻塞的主要原因。反映到人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冬天如果不注意保暖,则极有可能会不舒服。由于许多疾病与寒冷有关,因此在古代人们就高度重视这一因素。过度寒冷的人表现出肤色苍白,手脚冰冷,发冷,怕冷以及身体虚弱,而过热的人可能表现为眼睛干涩,口干,便秘,耳鸣等。

人们经常说吃啥补啥,如果我们想通过饮食来平衡人体的不同因素,怎么知道哪种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学物理课也许会讲到一个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一般表述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也可以表述为:一个系统的总能量的改变只能等于传入或者传出该系统的能量的多少。总能量为系统的机械能、热能及除热能以外的任何内能形式的总和。

按照能量守恒原则,对植物而言,在其生命周期内,如果需要相对较多的水和较少的阳光,则这种植物的属性多为阴;而如果植物在少水的情况下可以生长良好,但需要大量阳光,则其性状很可能是阳。对于同一植物来讲,不同的部分可能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肉桂通常是指肉桂的干燥树皮,其特征可能与树的叶子不同。

动物的阴阳(寒热)取决于它们的活动性,且水中的动物通常会带有“湿”的因素。牛肉比猪肉要热,羊肉比牛肉要热,鸟类更热。同一种动物会根据其活动规律受到不同的影响,例如,野山鸡比圈养的鸡要热得多。对人类身上,一般来说小孩好动,老人好静,相对应的就是小孩的身体比老年人更偏阳性,或者说火气更大。

基于以上所有理论,现在让我们看看其他几种具有类似特征的疾病。

具有类似特征的病毒

Covid-19又叫SARS-CoV-2,它与2002年末开始的非典SARS属于同一冠状病毒家族,下表比较了两者首次发现的时间:

病毒 公历 天干地支 岁运 主气 客气 下一个主气 下一个客气
非典 2002年末 - 2003年初 壬午 - 癸未 木 - 火 太阳寒水 阳明燥金 厥阴风木 太阴湿土
新冠 2019年末 - 至今 己亥 - 庚子 土 - 金 太阳寒水 少阳相火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我们不需要深入研究,上表中的气候影响仅适用于东亚周围;但是,有足够的证据表明SARS-CoV-2会受到湿和寒热的气候影响,“寒热”意味着病毒随时间变化的影响会从热变为寒,现在可能又随着夏季和秋季回到了热。我不确定这种转化是否与科学家发现的病毒突变相对应[4]。流感病毒具有“湿”的特性,其特效药达菲(Tamiflu)有效成分奥司他韦(Oseltamivir)[5],最初就是从八角茴香中提取的,在猪肉和鱼类食谱中经常见到。它有效地平衡了肉里的寒和湿,这与我们的理论相吻合。

八角茴香

羟氯喹是针对Covid-19的非常有争议的治疗方法,一篇7月1日在《国际传染病杂志》(Conklin,7/3)上发表的文章,建议“在严格监控的环境中,使用羟氯喹或羟氯喹结合阿奇霉素治疗的住院患者的死亡率显着降低”;此外,密歇根州东南部亨利·福特的一个医疗小组说,他们对2,541名住院患者的研究发现,接受羟氯喹治疗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要小得多(Fox,Cane and Cohen,7/3)。与此同时,也有许多研究表明其副作用或无作用,例如发表在《国际传染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质疑了在病毒初期似乎很有希望的羟氯喹是否真的有效(Erb & Wells,7/3)。

如果我们暂时忘记Covid-19,羟氯喹本身最初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疟疾的药物,如今也已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羟氯喹是基于奎宁的化学结构开发的合成药,其苦味表明它具有“热”的相反特征,这从传统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可以治疗表现为热性的疟疾。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症状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6],这些症状里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寒热交替,许多其他疾病(包括Covid-19)也有寒热交替的症状。

发烧本身不是病,而是人体免疫系统反应的一部分。当人发高烧时,他/她的身体正在抵抗感染。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这是人自身“热”的因素,试图平衡“寒”的入侵,无论是病毒还是别的东西。类似地,当人体的“热”耗尽时,疟原虫开始再次发作,然后人体又被“寒”主导,就造成了冷热交替的症状。传统的观点是体内如果有足够的阳气(“热”),就可以使病毒(在这种情况下为疟原虫)永远不会起作用。这是两种医学之间的显著区别,一种以基因组序列为基础,针对病毒本身,另一种则侧重于更广泛的身体与气候因素,让人体变得不适合病毒生存,而并非要杀死病毒,因为病毒在自然环境中一直存在着。基于此逻辑,如果将疟疾的寒热交替模式与Covid-19相关联,我们会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顾名思义,Covid-19于2019年底在北半球首次爆发,当时的气候特性为湿和寒,但客气又是热,导致暖冬;进入2020年后不久,气候从暖冬转寒,这可能会降低针对“热”的治疗方法的效果。另外,在对被感染者进行治疗期间,患者的身体本身的特征(气)也会影响治疗效果,而且特征可能会根据治疗而改变,例如,在多次输液后,处于“热”的身体可能会变成“寒”的状态,类似于我们之前谈到的植物的阴阳寒热归类方法;此外,如果我们考虑动物的阴阳(寒热)取决于其活跃性,那么它实际上与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该病毒在年轻人中的严重程度要低于成年人的事实相吻合[7],在20多岁和30多岁的人群中恢复通常是快速而完全的[8]。年轻人尤其儿童,体热好动,上了年纪的人身体逐渐被寒与湿主导,就更容易被病毒攻击。

本文主要基于理论,参考文献不多,但它从传统的角度为病毒处理开辟了新的视角。希望世界能够尽快克服这种病毒,使我们能够恢复正常生活。

附录

五行、器官、气味

你可能在按摩店外会看到类似的图:

五行生克与器官

古代中国人认为,五行的每一种都可以对应人体的内部器官,而且这些器官中的每一种也都有一种对应的“味”[9]。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脾脏负责消化,包括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转化,运输和吸收。脾脏的问题会影响身体整体的健康,而甜味则是有助于改善脾脏的味道。请注意,这里的重要词是平衡,虽然甜食对脾有积极作用,但摄入过多的糖分可能会引起其他问题,其中一些可能是致命的。顺便提一下,与纯糖或糖果相比,水果和谷物是更好的糖摄取源。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例子,我们知道消化糖时产生酸会导致烂牙(龃齿),因为酸会去除牙釉质中的矿物质。但是,远古的思想早已向前迈进了一步:除了酸腐蚀牙釉质外,甜味还对脾脏产生促进作用,脾脏五行属土,土克水,肾又属水,促进了脾胃就会抑制肾,牙齿被古人认为是肾气之余,所以吃糖对牙齿不好是这么一个连锁效应。现代科学也发现了口腔健康与肾脏功能之间存在联系,在“Clinician Reviews”(临床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肾脏疾病和’坏牙’”的文章指出:“患有慢性肾脏病(CKD)的患者易患口腔病变和蛀牙口干”。[10]

另一个例子,对肺有益的味道是辛,研究发现具有刺激性味的食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支持肺的运行,例如减缓肺癌的速度[11]。

最后,再说一遍,不要一味的针对某一种器官去进补,平衡是最重要的。

像烹制一条小鱼一样管理一个大国:不要过度。 -老子

  1.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5/fo/c4fo00680a/
  2.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jdr/2015/913651/
  3.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213088/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544-6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seltamivir
  6.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6%9F%E7%96%BE
  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mv.26424
  8. https://www.health.nsw.gov.au/Infectious/covid-19/Documents/covid-19-young-adults.pdf
  9.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41387
  10. https://www.mdedge.com/clinicianreviews/article/117299/nephrology/kidney-disease-bad-teeth
  11.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04-spicy-compound-chili-peppers-lung.html